保温材料火灾背后的思考

 时间:2019-05-17     浏览:1,597 次     分享

近期有两则消息与保温材料火灾有关。第一是两天前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火灾,一场简单的电焊火焰,转为致命的火灾事故,导致10人死亡,12人受伤。第二是公布的调查报告,3月13日泰州江苏天和食品有限公司在冷库改建过程中,发生电焊火花引燃保温材料的火灾事故,造成9人死亡,18人受伤。由此让我想到了1993年的唐山林西百货公司大火(81死)、1996年的香港嘉利大火(41死)、1999年的洛阳东都大火(309死)、2010年的上海高层建筑大火(58死)。这些灾难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:

1.电焊过程,人为失火;

2.保温材料,危险已知;

3.有人在场,应急不当;

4.烟气中毒,自救不力。

专业工作者如何看待这些事故?这四个问题的背后专业方向分别是:火灾动力学中的热薄型材料容易点火的问题、阻燃材料的烟气毒性增加问题、问责制导致的人群错误响应问题、火场毒性学中的氰化氢中毒急救问题。由于这些内容注消考试不考,所以都被排斥在外(其实是国内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不敢碰太消防、太工程的内容,这是题外话),这是事故无法控制的根本性原因。

我粗略估计一下,30年来,国内重大事故除了上面的5次,起码还有10次以上,而这是在美国不可能发生的事故。那么,为什么这种简单的事故会再三发生?为什么我们社会面对这种简单的事故,束手无策?这里我来琢磨分析一下原因。

第一,当然是舍不得聚氨酯材料的低成本特征。当社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,为了节省成本,总有权宜办法绕过消防标准,给廉价材料开绿灯。因为消防标准不是从下向上制定的,所以符合标准的要求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,存在各种权宜作法,是导致灾情的重要出发点。

第二,社会缺乏合理的认证制度,如注册消防工程师(CFPE)和注册消防技术员(CFPS)。人人都知道拿一本证书可以挂靠,可是证书带来的责任和义务,往往没有深入人心。美国火场对这些注册专业人员有连坐制度,如果你看到危险没有报过,虽然你与项目无关,仍然有可能成为被告,存在被人索赔的理由。当然,专业工作者可以像西安奔驰的4S店一样逃避责任,但这样做,认证的目的何在?只看到好处,不进行监督,只给权力,不管权力,是认证制度的最大弊端。

第三,真相调查不清楚。看调查报告,最重要的信息是时间线,也就是所有相关各方在火灾前后干了些什么。如果时间线没有伪造,真相是很清楚的,谁的责任是很清楚的。可是我们的调查报告不重视时间线,故意漏掉某些单位的敏感信息,让事故责任模模糊糊起来,这是有意(蓄意)或无意(不懂)造成的结果,很难从中读出有效的信息。

第四,“有图有真相”。现在的报告都是文字说明,“指鹿为马”太严重。读者不是傻瓜,可是调查报告把读者当作傻瓜,一口咬定谁的责任,让我们专业工作者也无法琢磨,这是制度性的问题。我们看报告,需要看建筑的特殊性、火灾蔓延的特殊性和人群响应的特殊性。多年以来,我只看到《南昌唱天下俱乐部火灾的调查报告》对火灾的发展经过和伤亡经过有过一点描述,其他报告都是一笔带过,缺乏对火与人的专注,缺乏专业素养。

第五,问责制太可怕。对当事人的问责部分,有可能占据调查报告的50%。这些对事故责任的认定,在没有搞清楚火灾蔓延过程、死亡原因、救援过程的前提下,是指鹿为马、胡编乱造的,目的只有一个,让某些人顶过,即寻找替罪羊,所以很难从中获得有益的教训。国内真相最多、事实最公开的事故是克拉玛依友谊馆大火(有10+篇以上公开的文献),其他的事故都是一份报告解决所有的教训和经验问题,或者不公开,所以很难在专业工作者人群中产生影响。不要看火场伤亡多少,损失几何,专业工作者只看火场的火灾动力学特征和人群行为学特征,无论分析报告篇幅有多长,如果达不到提炼出火灾特征或人群特征的水平,都是不合格的调查报告。

第六,经验和教训缺乏合理的交流平台。反正都是问责制,说了也是白说。认证制度的最核心是保证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与时俱进,这一点(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),我国还没有学到。所以职业消防制度的灵魂,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消防服务,这一点在国内很少有共识。消防服务的质量,被“消防不能收费”给耽误了。廉价服务的背后,是廉价的知识和技能。